独山子招商引资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南屏天山,北隔乌伊公路(312国道)与奎屯市毗邻,西邻乌苏市,东与沙湾县接壤。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50千米,距克拉玛依市区150千米。全区总面积448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20多平方千米。全区总人口7.5万余人。独山子地名来源于区境内的独山。独山呈东西走向“一”字形,因不与其它山体相边,独立于戈壁中而得名。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称独山子为“玛依塔克”和“玛依套”,意思是“油山”。邮编:838600代码:650202区号:0990拼音:DushanziQu独山子区总面积400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独山子区 - 行政区划独山子区辖3个街道:金山路街道、西宁路街道、北村街道。境内有:独山子牧场。地图金山路街道代码:650202001管辖范围:北京路以西;防洪渠和奎河路以北;衡山路、岳阳路以东;厂北路以南。辖7个社区:一区社区、二区社区、三区社区、四区社区、五区社区、七区社区、八区社区。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9年4月;管辖一区、二区、四区、五区、八区等6个居委会,有6个小区。现辖7个社区。西宁路街道代码:650202002管辖范围:青岛路以西;防洪渠以北;北京路以东;厂北路以南。辖5个社区:六区社区、九区社区、十区社区、十一区社区、十二区社区。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9年4月;管辖六区、九区、十区、十一区4个居委会,有4个新村。现辖5个社区。北村街道代码:650202003位于独山子区北郊。辖1个社区:新北村社区。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原辖北村居委会。现辖1个社区。独山子区 - 历史沿革独山子区独山子区由其南端的独山(维吾尔语“玛依塔柯山”的意译;哈萨克语称“玛依套”,意为“油山”)而得名。独山子石油开采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始引进苏联技术装备,在独山子(山)北坡形成石油工人聚居的矿区,即独山子矿区。解放后,生产迅速发展,到1953年已发展成万余人的新型城镇。1955年2月22日建立独山子矿区地方行政工作委员会。1956后改为“新疆维事尔自治区独山子镇人民委员会”(县级建制),由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58年克拉玛依市成立,独山子划归为克拉玛依市的1个区(县级建制)。1970年成立政企合一的矿区革命委员会。1982年6月召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区人民政府。1984年自治区决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不设区的市,撤销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成立克拉玛依市独山子镇人民政府(县级建制)。1990年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市为设区的市,独山子区人民政府重新成立。2000年,独山子区辖2个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0732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金山路街道28231西宁路街道21336北村虚拟街道1165。独山子区 - 经济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集炼油、化工和炼化工程建设、检维修一体化的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石油基地基地,被列为全国八大石化基地之一。区内有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独山子润滑油厂、中联油新疆分公司和新疆第一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新疆独山子天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炼油化工企业,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甲乙酮生产装置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独山子石油开采始于1897年,1909年打出第一口工业化油井。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联合成立独山子炼油厂,开始开发独山子油田,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并称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1950年中苏联营,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大规模开发独山子油田。1960年加工原油121万吨,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120万吨的炼油厂。1995年,独山子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年生产能力14万吨的乙烯装置建成投产,独山子完成由单一石油炼制向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步入大型企业行列。独山子石化在全国企业五百强中占第87位、新疆30强占第2位。现独山子石化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50多亿元,拥有60多套主体装置,具备年600万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00万吨配套加工能力和22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可生产9大类260多种“天山牌”炼油产品和16个系列140多个品种的“雄鹰牌”化工产品,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自治区空白。产品获国家金奖2种、银奖3种,省部优产品36种,“天山牌”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改善人民生活最具影响力著名品牌”。产品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和HSE环保体系认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6年,加工原油446万吨(含进口原油142万吨),生产乙烯24.7万吨、汽油55.43万吨、煤油16.72万吨、柴油225.98万吨、润滑油14.71万吨。全年出口石化产品11.86万吨。工业产品产销率98.21%。先后荣获设备管理国优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安康杯优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5年8月22日,总投资300多亿元的1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动工建设,举世瞩目,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呼之欲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末,全区有私营企业243家、个体工商户2943户,注册资金3.41亿元。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共同开发煤炭、石化下游产品精细加工、生物化工等项目。2006年完成落实16个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6.1亿元。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5.76亿元;完成国税税收9.1亿元,地税税收1.8亿元。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39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7亿元;贷款余额20.62亿元。独山子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独山子一直坚持给自治区提供优价气(液化气)、优价油(农用油)等石化产品,支持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独石化生产的乙烯产品填补了自治区经济结构的空白,带动了14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自治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独山子区 - 地理地形、山脉准噶尔盆地拉玛依市地形呈斜条状,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滩,在海拔500米以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点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市区西部有加依尔山、青克斯山;北边有阿拉特山;中部、东部地形开阔平坦,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倾斜;南部独山子为山名,哈萨克语称“玛依套”,意为“油山”,地处独山子中西部,海拔1283米,独山子区由此而得名。气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春秋多风是其突出的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较短,冬夏温差大.年平均大风日数71.3天,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时数2705.6小时.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现,终霜一般在3月下旬结束.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为7月,平均气温27.6℃,最低月为1月,平均为-16.3℃.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3008.9毫米,为降水量的20.8倍。土壤、植被独山子地区由于地处天山北麓,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从山上到山下,植被呈垂直分布景象.山的最下层为荒漠植被类型,山上生长着阔叶树.海拔1500米处有高大挺拔的云杉林。水系艾里克湖独山子有奎屯河,湖泊有艾里克湖。动植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鹅喉羚(黄羊)、野兔、野猪、盘羊、狐狸、蜥蜴、野鸡、野鸭、天鹅、麻雀、布谷鸟以及狼、鼠、蛇、蟾蜍、黄鹂、喜鹊、百灵、鹰、乌鸦、斑鸠、蚜虫、蚧壳虫、红蜘蛛、天牛、步甲、蝗虫、瓢虫、芽茧蜂、蜜蜂等;家畜有绵羊、山羊、骆驼、牛、马、猪、鸡等鱼类资源有鲫鱼、鲤鱼、草鱼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胡杨、榆树、沙拐枣、沙枣、梭梭、铃铛刺、枸杞、芦苇、香蒲、红柳、白刺、芨芨草、羊茅、赖草、苍耳、针茅、白茅、蒲公英、羊栖菜、珍珠猪毛菜、假木贼、粉色苣、黄芪、郁金香、贝母、党参、乌头、柴胡、大黄、甘草、肉苁蓉、锁阳、地肤、大蓟、小蓟、苦豆子、牛旁等。独山子区 - 城市建设独山子区是在矿区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独山子的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和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大力提高城市承载力,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城区。特别是近几年,独山子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迅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境保护、金融保险、卫生医疗、商业服务等设施、机构健全,系统完备。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布局合理,区内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绿地总面积730余公顷,城区绿地率40.35%、绿化覆盖率42.89%,人均公共绿地10.4平方米。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检查验收。电话装机总容量达5万门,家庭电话普及率100%。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业务人均拥有量居自治区先进行列,建有局域网,互联网进入各企事业单位及千家万户,基本实现信息化办公。现已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政通人和、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城市雏形,被誉为“西陲珠海”。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最佳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园林城区”等荣誉称号,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独山子区 - 文化教育教育: 独山子具有从学前教育到硕士教育的完整格局。全区有各类学校12所、幼儿园9所;专职教师1292人(少数字图书馆数民族教师176人);在校学生98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2600余人),在园幼儿258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3—6岁儿童进入幼儿园达96%,全区教育普及率到100%,高考升学率达到92%以上。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第五小学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影课实验学校”,有三所学校获“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先进学校”称号;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成人教育培训面达70%以上。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健全,设有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校、少儿文体学校、幼儿早教基地等,建有全国第一家社区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文体卫生:文化宫、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游泳馆、草坪足球场等群众文化体育场馆设施齐全,书市、网络文学大赛、综艺晚会、文化艺术节、职工运动会、社区文化广场、社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有覆盖全区的有线电视网。有自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企业报”——《独山子石化报》,有综合性医院(二甲)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与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实现了远程网上会诊。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 、 “全国先进文化县(区)” 、 “全国双拥模范城” 、 “自治区文明区” 、 “自治区科技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独山子区 - 旅游独山子是天山旅游“五点三线”黄金线路的“桥头堡” ,交通便捷。312国道与217国道在此交汇,乌奎高速公路直通市区,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城区内已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设有公交线路28条,公交车辆120余辆,出租车300余辆。开通有独山子—乌鲁木齐、独山子—克拉玛依等高速快客运营线路。全区共有宾馆、招待所20多家,其中已评为二星级的3家,三星级4家,涉外宾馆3家,旅游定点单位9家,有旅行社4家。2006年共接待外地游客25.6万人次,组团外出旅游5275人次。区内有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基地和新疆石油工业发祥地历史遗址,有世界罕见的泥火山泥浆喷发口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向南20公里可直达天山腹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建有避暑山庄、度假村、滑雪场等,是夏季观光旅游、避暑和冬季游玩的绝好去处。展望未来,前程似锦。随着大石化、大乙烯工程的顺利开工,一座大型化、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建设已拉开帷幕。独山子各族人民正以奋发有为、豪情满怀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励精图治,为实现大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石化工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相应繁荣、城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跨越小康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景点】万佛宫万佛宫烟云燎绕的火焰山下,郁郁葱葱的木头沟畔,一座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在312国道西侧,它就是1991年5月对外开放接待游人的新疆大漠土艺馆,地理坐标89°32′7″E,42°56′8″N,海拔140米.由312国道的胜金口往北拐上前往柏孜克里克干佛洞的旅游专线公路四公里处,便可看到大型停车场后的高坡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民族风格建筑群,正中是十四米高的砖砌图案大门,一看便知是吸收维吾尔建筑风格和吐鲁番葡萄晾房而设计的,这就是新疆大漠土艺馆。进得大门便是几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下方上圆的穹窿顶建筑,一股西域所特有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诱人遐想。穿过前院,迎面是三座互相连通的穹顶,穹顶四周布满小塔,酷似金刚宝座塔庙,这就是恢宏巨制万佛宫,是大漠土艺馆的主体工程。这个大型宫堡由三个直径十米、高十二米的穹窿顶建筑组成,是迄今新疆境内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殿堂。维吾尔古村“维吾尔古村”位于吐鲁番市现有的古老维吾尔族自然村落之一的亚尔乡亚尔果勒村,距著名的交河故城不足1公维吾尔古村里。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景区内,维吾尔族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立体地展示了维吾尔族人历史变迁、生产劳动、民居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风貌。郡王府据史料考证吐鲁番君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其主任额敏和卓是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也是以为杰出的爱国者追随,归顺满清政府,协助清政府击败准噶尔叛军,大小和卓叛乱维护祖国统一,功勋卓著。为此得到乾隆的褒奖赐封为“吐鲁番郡王”并世袭罔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8个儿子,除了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生平不详外,其他7个儿子追随父亲,屡立战功,多次收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三儿子茂萨,四儿子鄂罗木扎布先后任伊犁阿奇木伯克。六子伊斯堪达尔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1793年任协办大臣,加恩赏戴三眼花翎,先后三次去北京朝谏,乾隆嘉庆皇帝赐宴款待,赏赐黄缰,优礼有加,享获殊荣。额敏和卓病逝后,次子苏来满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君王府,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库木塔格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新疆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与城市零距离接触的沙漠,也是与天池、博斯腾湖并列的新疆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库木塔格”在维吾尔语里是“沙山”之意,库木塔格沙漠就是指“有沙山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自天山七角井风口的西南风和来自达坂城风口的东南风,沿途经过长风程,携带着大量沙砾,最后在库木塔格地区相遇碰撞并沉积而成,南面的觉罗塔格山也促成了这两种方向的风力减弱和风沙的沉积。因为环境艰苦、道路险远,库木塔格沙漠在唐代被称为“大患鬼魅碛”,至今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吐鲁番的沙漠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隶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中国国科学院直属的12个植物园之一,是西北干旱荒漠区惟一的一个沙漠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最低的植物园。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10公里,海拔-95-76米。园址坐落在吐鲁番盆地腹部的恰特喀勒、艾丁湖和亚尔乡三个乡之间约6000公顷的风蚀流沙区内,有大面积的风蚀雅丹地貌,平坦流动沙地及新月形沙丘地貌类型,被流沙湮埋的故城废墟及闻名于世的干旱地区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这里是世界第二低地,素有“风库”、“火洲”之称。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26.8天。最多达68天,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风沙流动速度居全国之首;年平均积温为13.9度。极端最高气温47.62度,极端最低气温-28度,夏季沙面温度超过80度,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年蒸发量2837.8毫米;年平均湿度41%;年日照时数3049.5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8%;年总辐射量为139.5千卡/平方厘米。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吐鲁番吐峪沟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约55公里,属鄯善县吐峪沟乡。原有洞窟94个,全部开凿在吐峪沟沟口两旁的高山峭壁上,现大部分洞窟已塌毁,仅有8个洞窟尚残存部分壁画。这里曾发现不少三,五,六世纪时期的写经。吐峪沟东南区的第四号窟是吐鲁番地区早期石窟之一,窟内壁画上的汉文榜题的字体与五世纪末六世纪初的写经相仿,说明这里的早期石窟大约就开凿于此时。这种早期石窟,其形有天中坛的穹庐顶方形窟,也有从龟兹传来的长方形券顶,后部立中心柱的支提窟。窟内塑像早已毁掉,尚存壁画题材有本生故事和千佛等。阿斯塔纳古墓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就位于高昌北郊的戈壁荒滩上。墓群东西长约5千米,南北宽2千米,占地约10平方千米。解放后这里配合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修筑,清理发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墓葬年代为西晋到唐代中叶(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初)。墓葬按家属分区埋葬,以砾石为界。每个墓葬基本上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地面堆着砾石,平面呈“甲”字形。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平顶或穹窿形顶。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古墓中出土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招商热线:400-151-2002